图为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会现场。
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94.6%,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4.7%,森林覆盖率达到6.3%,三江源头的“千湖景观”再现,高原“旗舰物种”雪豹频繁现身,森林、草地、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功能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绿色获得感显著提升。
2018年,青海环保工作再创佳绩。
在1月27日召开的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青海省省长刘宁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青海蓝、河湖清、山川绿永驻高原。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
近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积极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建设。始终秉持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理念,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基本形成以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绿色农牧业为架构的绿色发展方式,初步实现经济增长由生产要素驱动向要素与效率共同驱动、效率与创新联合发力转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物质基础、厚植了绿色底蕴。
翻开2018年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的生态保护清单:统筹推进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制定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总体方案。与中科院共建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编制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5个专项规划,生态管护员实现“一户一岗”;全面建立五级河湖长体系,生态红线划定方案通过国家技术审核,县级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工作全面完成,即将施行《青海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举措来护航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每一项工作都昭示着青海生态保护建设的明显成效。刘宁郑重承诺,青海将矢志不渝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不断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档升级绿色发展方式。同时,将改善发展环境,用改革的手段、法治的方式,大力营造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开放便利的投资环境、充满活力的创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完善环境监测体系
2018年,“青海的母亲河”湟水河治理呈现历史最好水平,湟水河出省段水质达标率为100%,“还青海人民一条清澈母亲河”的目标基本实现。
这仅仅是青海省推进生态保护,以法治手段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一个缩影。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青海将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价值观,继续开展生态环境科普“五进”、环保大讲堂、绿色创建等活动,统筹实施清洁生产和超低排放改造,培育壮大节能环保和清洁生产产业。构建系统完备的固废分类收运、处置和循环利用体系,全面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启动城市垃圾焚烧处置项目,着力补齐农村垃圾处理短板,实现城乡环境干净整洁有序。推进“绿色细胞工程”,发展绿色建筑,鼓励绿色出行,推广新能源汽车。
刘宁说,2019年,青海省突出生态的重要性、环保的前置性、治理的先导性,持续深化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编制国家公园省建设总体规划,发布实施生态红线,建立“三线一单”管理机制,完善“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评估预警体系,紧紧扭住国家公园省建设这个关键之举,保护“中华水塔”,当好地球卫士,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扩大生态普惠民生福祉,为美丽中国增色添彩。
持续推动绿色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青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下一步将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盐湖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创新发展、节能降耗、降本增效等专项行动,在锂电、光纤、光伏制造等领域,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继续依托清洁能源资源富集优势,构建清洁能源体系。优化开发水能资源,开展提高光伏转化率、延长光热储能时间等重大技术攻关。打造全域绿色有机农牧业产品,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
刘宁说,2019年,青海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以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为突破点,以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为切入点,培育形成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生产方式、生态文化、生活习惯为着力点,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空间结构、能源结构和消费结构转型。(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