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开的生态环境部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相关部门负责人指出,打赢蓝天保卫战,首先要解决人们思想中大气污染的“天生论”“传输论”“部门论”。
思想认识上偏了一寸,行为就可能偏出一丈。在当前污染防治攻坚战中,这三种错误的思想论调实在要不得。要取得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胜利,首先要清除这些思想上的“雾霾”。
无论是强调地形、产业结构等先天不足的“天生论”,还是责怪邻居污染的“传输论”,抑或是“甩手”“甩锅”给生态环境部门的“部门论”,实则都是一种自身不努力、推卸责任的不作为思想。
大气污染治理取得的成绩究竟靠哪些因素?数据表明,在2017年的空气质量改善幅度里,人为因素占了70%;2018年空气质量浓度下降中有2/3左右的功劳归之于人努力。这都表明,只要主动作为,脚踏实地,勇于担当,污染治理是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
实践中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兰州市无论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产业结构,都不比其他重点城市占优势,却通过努力实现了空气质量有效改善,被生态环境部推介为典型。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关注度高、压力大,但其力度足,决心够,已经从末端治理转移到结构调整上,空气质量提前一年完成目标任务。北京在2017年取得PM2.5年均浓度58微克/立方米的基础上,一微克一微克地去抠,实行精细化管控,去年PM2. 5年均浓度控制在51微克/立方米。
当前,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更需要我们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摒弃错误的观念和论调,团结一致攻坚克难。与其自暴自弃、怨天尤人,甚至推诿扯皮,不如撸起袖子加油干,早日赢得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