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要闻>谢青山和他的“发财树”| 寻源东江③
谢青山和他的“发财树”| 寻源东江③
发布单位: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4-03-22

“十多年前我来寻乌时,当地稀土矿开采兴盛,到处都是深坑沙地,矿山一毛不拔。”车辆朝着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文峰乡上甲村的方向驶去,一位随行人员向记者介绍。

“我们这有一位村民叫谢青山,你可以听听他的故事。他是青山绿水回归的见证者。”

当记者走进文峰乡上甲村柯树塘废弃矿山,草木山林郁郁葱葱,满眼皆绿,山水相依,天空飘着的小雨将空气洗涤一新……这样的景象,很难将其与多年前过度开采稀土矿山后“面目全非”的“影像”重合。

                  

过去,这里俨然一片“白色荒漠”

                   

“我叫谢青山,小时候屋外就是绿水青山,所以父亲给我取名青山。但在开采稀土矿以后,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到处是断壁残垣。喝不到干净水,买菜也要到几公里远的隔壁村买。”说起以前废弃稀土矿山的面貌,今年56岁的寻乌县上甲村柯树塘村民谢青山仍痛心不已。

寻乌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东南部,赣、闽、粤三省的交界地,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有着极其重要的生态地位。

这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矿产资源丰富,以稀土矿种为主,已探明稀土矿储量50万吨,素有“稀土王国”之称。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曾吸引大量人员相继前来开采,而寻乌也成了赣南8个稀土生产县中最早启动稀土开采的地方。

在赣州市寻乌生态环境局局长刘新焰的记忆中,多年的矿山粗放开发以及私挖盗采给矿区带来了累累伤痕。“当时,矿区内稀土矿开采采用了低效的池浸、堆浸工艺工序,在稀土矿中加入了草酸、硫酸铵等溶液沉淀,开采过程中,产生了大量酸性废水,污染了矿区地表水及土壤。”

图为上甲村附近修复前的废弃矿山区。寻乌县发改委供图

“矿区沟壑纵横,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体污染、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也接踵而来。”刘新焰讲述,在经历了长达30多年如火如荼的开采之后,这里又拥有了一个新的名字——“白色沙漠”。

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寻乌稀土矿山历史破坏面积约14平方公里,占矿山总面积的34.8%,县内矿山废石堆放量高达3.3万吨,水土污染面积达67.3平方公里。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约337.2平方公里,占寻乌县总面积的14.34%。

随着矿山开采,当地人居环境也逐渐恶化,引起了经济发展的滞后。当地的村民为了求生,不得不选择外出务工营生。

谢青山也是“出走”的一人。1995年,因难忍当地矿山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他跟随父亲及家人搬去了县城。

稀土矿产区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让废弃矿山修复迫在眉睫。

痛定思痛,寻乌县下定决心根治“生态伤疤”。2008年,文峰乡上甲村柯树塘矿区正式封山,停止稀土开采。

                   

“三同治”让“废弃矿山”重现“绿水青山”

                      

谢青山记忆中的故乡何时才能回来?

转机发生在2016年。

“这一年,我国提出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作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寻乌成为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之一,正式全面开始废弃矿山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寻乌县发展改革委项目推进中心副主任陈长鑫告诉记者。

随后,在遭破坏较为集中的文峰乡石排、柯树塘及涵水片区,废弃矿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也陆续展开,治理修复矿山面积达14平方公里。

而近年来,寻乌县也通过打造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试点示范样板,积极探索废弃稀土矿区“变废为宝”治理新模式。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陈长鑫介绍,为了修复废弃矿山,寻乌县也努力构建协调统一的治理格局,由县发展改革委作为牵头部门,携手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抱团”攻坚,凝聚攻坚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

记者了解到,在项目推进中,寻乌县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推进,成立统一调度推进的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办公室,打破原来“碎片化”的治理模式,消除部门之间的行业壁垒,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工则工、宜水则水”治理原则,统筹推进水域保护、矿山治理、土地整治、植被恢复等工程,实现治理区域内“山、水、林、田、湖、草、路、景、村”九位一体化推进。

寻乌县发展改革委范逸鹏介绍:“在进行矿山修复过程中,我们探索形成了废弃矿山治理综合治理‘三同治’模式,实现了废弃矿山全区域同时综合治理,矿山生态断链得到了逐步修复。”

何为“三同治”?细雨中,范逸鹏向大家展开了详细解说。

——山上山下同治。

山上主要采取矿山地形整治、修复边坡、截排水沟等措施,控制治理范围内的水土流失。山下主要构建水流截排和水质治理系统。

——地上地下同治。

地上通过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良土壤,或因地制宜种植猕猴桃、油茶、竹柏、百香果、油菜花等经济作物,坡面采取撒播、喷播等多种形式恢复植被。地下采用截水墙、高压旋喷桩等工艺,截流、引流地下污染水体至地面生态水塘、人工湿地进行减污治理。

——流域上下同治。

上游稳沙固土、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实现稀土尾沙、水质氨氮源头减量,实现“源头截污”。下游通过清淤疏浚生态护岸、完善水终端处理设施等水质综合治理系统,实现水质末端控制。上、下游治理目标系统一致,确保全流域稳定有效治理。

寻乌“三同治”治理模式成效显著。“较短时间内让区城内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土壤理化性状显著改良。实现复绿14000多亩,植被覆盖率由10.2%提升至95%,植物品种也由原来的6种增加到了100余种,水体氨氮含量削减了89.76%。”范逸鹏说。

                     

“生态包袱”转化为“金山银山”

                        

“现在,草也种了,树也种了,以前的废弃矿山那里看着都是白色的,现在也找不到白色的点了,环境相当不错,很漂亮!”谢青山激动地向记者述说着家乡的美丽。

“草的根系对矿山开采时留下的草酸等酸性溶液有超强的吸附能力,我们选用合适的草木进行复绿环保施工,如种植湿地松20万株、种植油茶5.6万株等。无法复垦的地方也要争取做到实现绿水青山,荒山不留白。”登上上甲村观景台,陈长鑫向大家讲解道。

这时,无人机飞起,透过镜头,记者看到了上甲村附近的生态修复区,放眼望去,连绵起伏的青山尽收眼底。

 

图为上甲村附近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区。寻乌县发改委供图

生态环境改善了,骨子里的乡情促使谢青山回来了。他向村里申请了10万元贴息贷款,决心在老家发展。“在村委协助下,我种起了油茶,起初就有30亩左右。”随着时间增长和经济发展,如今,谢青山的油茶已经增到了50多亩,他还成立了寻乌县涵水青山油茶家庭农场。

生态产业的蓬勃发展让当地居民的收入实现了稳定增长。谢青山的父亲曾是稀土矿开采大军中的一员。昔日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区焕发生机,对谢青山的触动不小。他带头采购了一批油茶树苗,栽到了父亲当年采稀土矿的地方。

在他的带领下,油茶树已成为村民的“发财树”。

“今年的收成很好,一年能实现收入6万元,柯树塘的生态修复给我们带来了好日子。”谢青山满脸喜悦地说道。

现在,回到家乡的谢青山在村里还承包了4亩鱼塘,日子越过越红火。而谢青山的老父亲又回到了村里养老。

“废弃矿山修复项目推动寻乌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当前,寻乌还在矿山旧址建设了光伏电站,因地制宜种植油茶、竹柏、百香果等经济作物,并将治理工作与美丽乡村、矿山遗迹、科普体验、休闲观光等文旅项目相结合,成功将‘生态包袱’转化为了‘金山银山’。”刘新焰说道。

寻乌县紧抓废弃稀土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的契机,实现了生态修复,也推动了产业发展,让人民过上了好日子。2019年4月,寻乌县成功退出贫困县。

以“绿色指数”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当地干部群众干劲十足。“你看到的,这只是开始。”刘新焰说。



主办单位:石家庄市生态环境局     技术支持:石家庄市环境信息中心

联系地址:石家庄市体育南大街383-1号

总访问量:0

邮       编:050023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 | 位置分布

网站标识码:1301000023

ICP备案号:冀ICP备05019966号-3

公安备案号:13010602000714